循着“青春由磨砺而出彩,人生因奋斗而升华”的指引,仲夏之际,昭通学院“雏老护航团”走进昭通市鲁甸县江底镇坡脚村。为这片土地上的“一老一小”,送去了盛夏最妥帖的关怀。
他们的脚步,先叩响了老人的院门。吱呀作响的木门后,是清扫庭院的忙碌:扫去落叶、擦净窗台上的尘灰,把散落的柴火码得整整齐齐。汗水浸湿衣衫时,便坐在老人身边歇脚,递上松软的面包,听那些藏在皱纹里的故事。遇到老人对着智能手机犯愁,他们便化身“小老师”,从解锁到视频通话,从添加联系人到查天气,指尖的耐心比阳光更暖。“你们来了,院子都亮堂了。”老人的笑里,盛着被惦念的甜。
午后的活动中心,成了孩子们的乐园。小课桌前,“知识小课堂”里有轻声的讲解:语文本上的生字被圈出温柔的弧度,数学题的困惑在鼓励中消散。课业之外,五彩橡皮泥成了魔法棒,志愿者与孩子们一同捏出小鸡、玫瑰、卡车,笑声像风铃般在院子里打转。分发面包和文具时,孩子们红着脸道谢,有个孩子悄悄塞来橡皮泥捏的小人——那是孩童世界里,最郑重的回礼。
他们带着问卷走进每一户,把老人的用药清单、与子女的联系频率,孩子的上学路、藏在心底的爱好,都记在本子上。这些细碎的字迹,是读懂乡野需求的密码,让每一份关怀都踩准了节奏。
几日时光匆匆,离别的时候,老人在门口念叨“常来呀”,孩子追着问“下次啥时候见”。这些朴素的期盼,是对青春行动最动人的褒奖。
原来,年轻的力量可以这样温柔——它不喧嚣,却能穿透乡野的寂静;它不张扬,却能让“一老一小”的日子里,多一份稳稳的牵挂。这场相遇,是青春对乡野的应答,更是温暖对期待的回响。而这样的故事,定会在更多角落,继续生长。
【文字】张梦然
【图片】张梦然